我們都是AI世代

 簡立峰博士今天從AI的基礎、對工作的影響、改變如何學習到未來需要的人才

聯合國的報告說全世界有7000種自然語言,但AI懂其中100種,但只有英文跟簡體中文被優化。意味著全球99%的語言被排除在生成式AI的世界之外。
而90%的所謂好的素材多來自歐美(各位師長應也都多有發現在生成教案的時候,多是做成桌遊、拍攝影片等臺灣不太會設計的教學活動)
簡立峰博士有提到,有點年紀的專業人員會比新人用ai會用的更好(自己舉手)我想是因為我們在這個領域浸盈夠深,有足夠的歷練跟智慧讓我們更懂得怎麼跟AI對話。
但學生呢?
如何避免孩子將大腦外包,確保孩子真的學習,而非外包給AI完成作業?(題外話,據我一些大學教授的朋友說今年開始學生作業的品質都提高,但作業成績開始跟考試成績的相關度卻變低)
在生成式AI世代需要哪些能力?孩子發掘問題、同理心、思辯及批判性思考或許比具體的硬技能重要?
簡立峰博士也有提到擔心未來1%的人才會做掉99%的工作
我覺得近期應該還不用擔心,因為除非99%的人對於所謂好的標準都跟這1%一樣,才會被1%的人才所取代。又或者1%的人幫99%的決定什麼是好,這樣的情形才會發生?不過您覺得前者還是後者比較可能發生呢?
但AI落差已經開始出現了,但我說的AI落差不是指你會用多少AI軟體使用多少時間,而是你如何運用AI幫助你學習或是解決問題。
不擁抱風險嘗試錯誤,或許就會是最大的風險

沒有留言:

Claude Code分析電腦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