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的結果及對全球教育的意義

 OECD的教育與技能總監(Director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 Andreas Schleicherr接受訪談分析PISA的結果及對全球教育的意義。


#數學能力兩極化
OECD會員國中,有1/4的學生沒辦法達到PISA測驗的基本熟練水準,這個水準也就是每天使用的數學。如計算小費或加總試算表等基本數學問題。當人類技能的兩極化也就是隨之而來的經濟、社會及民主的兩極化,因此當人們無法獲取足夠的知識技能,也就意味著他們沒辦法有效的參與社會及經濟。

#有效的教育投資
但並不是說在教育投注更多的經費就能帶來更好的結果。
就整體而言,教育支出在過去十年持續增加,儘管PISA數據顯示全球教育水準正在下降。因為隨著工資上漲,自然教育就會變的更昂貴。所以教育會必然變的更貴但是不一定更好。

根據PISA報告及OECD的數據顯示,在每個學生的前10年學校教育中,將資金投入到每個學生身上,直到每個學生的總投入達到每人75000美元的閾值,對學習成果是有益的。但超過之後就沒那麼明顯了。

談到如何更有效的投入經費,如果必須在更好的老師和較小的班級之間做出選擇,請將資源投入提升教師的素質。數據並未顯示課堂規模與學習成果之間有太大的相關。當然減少班級跟班級人數,可能在某種程度帶來稍微好一點的結果,但代價十分巨大。

就算今天改變教師培訓,那也是只會在接下來的40年影響新加入的教育者。所以答案就是 『如何使學校成為教師也是學習者的環境,讓教師持續獲得專業成長的機會,在合作的文化下教學,觀察彼此的課堂,進行細緻的課程研究及獲得額外的資源。』

#面對AI時代的教師挑戰

在PISA有關教師支持學生的資料中,有1/3的15歲學生認為,我的老師不會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支持他們,或是需要幫助的時候不在場。無論這個數字是來自於更高的期望還是教師支持學生學習的下降,表明了教育模式存在問題。

我不想對個別教師責怪這個結果,但這確實顯示出教師們將自己視為傳授課程的角色,而不是瞭解學生是誰,他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以及如何陪伴他們走過這段旅程。

而人工智慧將在未來承擔很多知識傳遞的工作,而作為一個教師,要成為一個好的教練、一個好的導師、一個出色的促進者(facilitator)及一個好的評估者,這是我們真的可以產生影響的地方。

本文由ChatGPT翻譯過後,我摘取重點潤飾

https://podcasts.apple.com/us/podcast/why-are-maths-and-reading-scores-dropping-globally/id1317843072?i=1000637786249

沒有留言:

AI素養進階工作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