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我們與 AI 協作的Vibe Coding,像一場自由發揮的爵士樂即興。那麼在這場精彩演出開始前,先引導學生寫好一份產品需求文件(PRD),就如同為這場演出精心譜寫樂譜。透過這樣的設計,學生將不再只是即興的樂手,更是能駕馭整個專案的作曲家。
以「待辦事項清單」這個常見練習為例,學生可能只下一個簡單指令,AI 就能迅速生成基礎版本。接著,學生可以隨性地加入自己的想法:「把送出按鈕變成粉紅色!」、「任務完成時,要跳出慶祝的小煙火特效!」這個過程充滿了快速、好玩、即時回饋的驚喜。孩子們不僅能感受到「動手就有成果」的成就感,更在不斷嘗試與修正的過程中,學會如何與 AI 有效溝通。
經歷了初次的即興後,我會請學生以同樣的主題再做一次。但這次,我們將從「譜寫樂譜」開始,也就是撰寫一份屬於自己作品的產品需求文件(PRD)。在動手寫任何程式碼之前,學生需要先靜下心來分析:
--目標使用者是誰? (Who)
--他們需要解決什麼問題? (What)
--為什麼需要這個功能? (Why)
在這個階段,學生必須仔細思考,專案中的哪些部分需要自己親力親為,以展現獨特創意?又有哪些工作,可以交給 AI 完成?
有了第一次Vibe Coding的經驗,加上觀摩了同學的作品,學生對於「什麼是一個好的作品」已經建立了更好的品味與想像。他們不再只是被動接受AI的產出,而是懂得如何「挑剔」AI 的成品,並提出更精準的提示詞。
完成兩次截然不同的創作流程後,真正的學習才正要開始。我想引導學生討論:
--比較兩次經驗,哪一次的成品更接近你心中理想的樣子?
--跟AI協作的過程中,你學到了什麼?你覺得要怎麼讓作品更好?
--在撰寫PRD的過程中,你對自己的專案是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未來面對新的挑戰時,你會如何結合「即興」與「譜曲」這兩種模式?
透過這樣的教學設計,我希望學生不是學會簡單且容易過時的技巧,而是學會如何與AI協作的方法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