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素養進階工作坊心得

 日前參加了一次工作坊研習,但我醞釀了好久才有辦法寫下這段心得。

雖然這次工作坊名叫「AI素養進階工作坊」,但卻完全沒教我們怎麼操作AI,甚至到第二天才讓我們實際使用AI。但整體學習體驗卻深深撼動我,讓我至今仍在反思中怎麼將所學整合到自己的課程之中。
第一天的課程讓我們小組合作解決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吳穎沺教授及詹明峰兩位教授沒有直接教設計思考的步驟,而是讓我們實際「走過」設計思考雙鑽石的流程,然後在每個階段結束後引導我們反思。教授會從我們的反思中將我們的想法重新組織統整,提出更深的提問,引導我們看見更多可能性。
到了第二天,我們要再次解決相同的問題,但這次可以導入AI。老師仍然沒有告訴我們「怎麼用AI」,讓我們自由選擇怎麼與AI協作。讓我們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嘗試、撞牆、摸索什麼方式才是真正有效的AI協作。
但在與AI協作的過程中,我才體會到學生的感覺:
--我們昨天討論了整天的方法,竟然不如ChatGPT-4o在十秒內生成的答案。
--三個人的小組,輸給一個人加AI的搭配。
--甚至我們刻意抵抗AI的誘惑,不要AI給出建議,但AI的卻還是給出我們的還完整、還漂亮的想法,讓我們忍不住一路跟著它的建議走完。
這也讓我開始問自己「如果連我都體會到被AI擊敗的感覺?那麼怎麼樣的學習是對學生有意義的?」
或許兩位教授提到的「隱性知識」那些沒辦法用講述傳授的經驗、判斷、習慣的知識,這些無法被AI學習訓練的知識是問題的答案之一。但並不是說顯性知識不重要,我們還是要透過精熟知識過程累積基礎,幫助我們發展出認識世界的框架。但或許我們可以在固定課程之外,多點讓孩子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機會,讓孩子知道為了解決問題而學跟為了分數而學的差別。
這次工作坊沒有直接教我們任何一個「顯性知識」,卻讓我們在反覆的體驗與思考中吸收了最寶貴的「隱性知識」。我想這些正是AI時代中更難學、更重要的能力。
而我也想好好用暑假的時間想想怎麼把體會到的「隱性知識」轉化到自己的課程中,創造讓孩子想投入的情境讓孩子在過程中運用Vibe Coding解決問題的體驗。



沒有留言:

AI素養進階工作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