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是需要難度的

 前幾天,一位許久不見的學生來找我。我們聊到他國中的生活、APCS程式檢定,以及如何用Vibe Coding完成他的專案。事後回想起來,其實我更想跟他說的是另一件事。

當AI能夠一鍵生成摘要、圖片、影片甚至完整的網站時,對孩子們來說,真正的挑戰並非如何「快速用AI完成工作」,而是如何避免這種「快速」剝奪我們應該經歷的「有意義的困難」。
AI正在迅速讓所有事情變的簡單。一篇艱澀的論文,AI瞬間就能生成摘要;一個複雜的網站,一道指令就能產生雛形。原本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努力、試錯與堅持才能達到的成果,現在變得唾手可得。這樣的成果表面看來令人驚喜,實際上卻可能使我們的內心感到空洞。
我還記得第一次用Vibe Coding生成網站時,內心固然充滿驚奇,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種難以言說的空虛感。這種感覺就如同童年玩遊戲時輸入「金手指」(現在的孩子可能不知道是什麼了?),瞬間變得無敵,但很快遊戲便索然無味。
就像小王子一書中提到的
#因為你為你的玫瑰花了那麼多時間
#它才變得那麼重要
因此我刻意在閱讀文章時,我不會讓AI幫我摘要、畫心智圖或是生成podcast或影片,而是自己去消化、咀嚼,這過程正是培養品味的重要途徑。這些被AI輕易消除的「困難」,恰恰是鍛鍊我們專業技能、塑造個人觀點最好的努力。如果學習只是為了快速獲取結果,我們就容易陷入一種「學習的假象」,而忽略了真正成長的機會。
當然我並非主張全面棄用AI。善用AI自動化處理枯燥、重複性的瑣事絕對必要。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有意識地區分「重複性的流程」與「有意義的困難」。
因此每當開始新任務之前,我們可以問自己以下問題:
--我的目標是什麼?
--哪些部分是重複性的工作,可以交由AI完成?
--哪些部分是核心挑戰,對我的成長至關重要,就算AI做得再好,也必須由我親自完成?
以寫作為例,我絕不會直接讓AI幫我生成文章。像這篇文章就是我早上起起來寫到現在,我願意花數個小時撰寫粗糙的初稿,讓思想在腦中慢慢醞釀與碰撞。當我有了自己的核心觀點後,再利用AI精煉文句、檢視盲點,而非簡單地用提示生成一篇毫無個人立場與洞見的文章。
學習新技能也是如此。即Vibe Coding可以快速生成網站,我仍然會回頭認真研讀React的線上課程或書籍。我知道這樣的速度很慢(望向我買的一堆書跟線上課程),但這種刻意保留的困難,讓我保持了對技術的批判性與敏銳度,確保我與AI的每次互動,都源於我的品味與選擇,而非Accept All盲目依賴。
AI讓許多事情變得簡單,但只有我們自己,才能讓自己真正變得更厲害。在AI唾手可得的時代,主動選擇並保留那些有意義的困難,將會決定我們未來能夠抵達的高度。
最後想請各位老師思考一下,對你來說出考卷、寫教案是重複性的流程還是有意義的困難?
如果有ㄧ天老師用AI生成題目,學生用AI回答,老師再用AI批改的話?
備註:本篇文章發想、草稿及編輯皆由我完成,但在過程中ChatGPT協助生成圖片、提供想法及修改建議。



沒有留言:

AI素養進階工作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