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品味?

 日前剛好有機會跟幾位國小老師交流,聊聊彼此將生成式AI融入小學資訊課程的實踐。有些老師覺得先以Scratch穩固運算思維的基礎,再漸進到AI應用;有老師覺得從工具面切入,直接學習如何使用AI;也有人想透過PBL來引導。然而在這些方法之外,我認為我們更應該從一個更核心的能力出發,那就是「品味」。

Cursor的CEO Michael Truell認為,在Post code時代,品味會變得越來越重要。人們構建軟體的方式將不再仰賴傳統程式碼。Cursor 的願景是讓人們用接近英語的自然語言來定義軟體。未來的開發者也許看不到繁雜的語法,而是藉由更直觀的描述來創造程式。
Vercel的CEO Guillermo Rauch 曾說,品味是設計開發者到使用者「端到端」的體驗,簡潔幽雅的設計勝過堆砌功能。
某種程度來說,我對於品味的定義比較像是在軟體工程中抽掉撰寫程式碼後,所剩下的更高階思考更抽象的思考工作。品味不僅是UI好不好看,更是對需求的深刻理解。
生成式AI可視為一種介於人跟機械間的「編譯器」(Compiler)或「直譯器」(Interpreter),它能將人類的想法、甚至模糊的日常語言,轉化為具體的程式碼。
我們不再需要像過去一樣,鉅細靡遺地告訴電腦每一步「如何做」(How),例如 if-else 的精確描述。我們更像是向 AI 表達我們「想做什麼」(What),清晰地闡述我們的想法與意圖,讓 AI 協助我們實現。品味,就是回答「什麼才是一個好作品?」的能力。 它讓我們能定義最終成品的樣貌與靈魂,並將這些細節有效地傳達給 AI,由它完成技術的建構。
那麼我們該如何培養孩子的Coding的品味呢?
我認為
1.基礎依然不可偏廢:品味並非憑空而來。就像若從未吃過炒飯,便無從判斷鼎泰豐炒飯跟微波炒飯的巨大差別;如果像我一喝酒就倒,便無法體會好酒的層次。因此運算思維、邏輯等基礎依然至關重要,它們是建立品味的基石。
2.廣泛體驗優秀作品:要培養好的品味,必須先看過足夠多的好東西。這不只是程式碼,更要讓孩子去體驗、去觀察那些優秀的App或網站。引導他們思考:這個App為何好用?它的細節藏在哪裡?它的架構可能是什麼樣子?藉由觀察與分析,建立起對「好」的直覺。
3.動手實踐與迭代:品味是在實踐中淬鍊出來的,而非紙上談兵。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動手做些小專案,在不斷嘗試、失敗與修正的過程中,打磨自己的想法,學習如何跟LLM對話,學習讓LLM理解自己的想像。這也是訓練他們理解 AI 的邊界——知道什麼需求是合理的,什麼是超出 AI 能力範圍的,從而學會精準地定義問題。學生可以從AI或者從網路上找到很多好的作品,但只有自己動手嘗試才會長出自己的品味
對我來說品味即"體驗",需要長期的累積跟沉澱。或許孩子在小學階段不太可能累積足夠的體驗及知識以發展出夠好的品味,但我希望孩子能在體驗中培養好奇心及想解決問題的能動性(agency)
也或許再過幾年寫程式就像烹煮料理一樣,每個人都可以自己煮但也有自己的家常味道或者自己的偏愛?



沒有留言:

AI素養進階工作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