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為我們應該把腦力花在更高階的思考甚至解決問題上面。當我們需要知識的時候,我們打開Google或ChatGPT檢索查找就好,我們不需花太多時間在記憶跟背誦。
我想先以大腦的記憶系統來說,可以分為以下兩種:
1. 陳述性(Declarative)知識:能被有意識地說出口、回想起來的事實與概念。就像我們每次考試前狂背猛記的知識。
2. 程序性(Procedural)知識:經過反覆練習後,幾乎不必思考就能自動完成的技能,例如騎腳踏車、格鬥遊戲的連招,身體直接動作不用再想下一步。
以每個人都有經驗的背誦九九乘法表來說。孩子在學習9×8=72的過程中。孩子經過足夠的練習或背誦,他不需要思考就可以快速達到答案。運算就從慢速檢索轉成快速反應,後續處理更複雜問題時才不會因基本運算拖慢思考。
但如果孩子遇到計算就立刻打開Google或問AI,使用外部工具來解決問題,他就無法把9×8=72這個知識內化變成自然反應,實際上卻阻斷了從陳述性→程序性的遷移。
1. 大腦缺少反覆提取與鞏固的機會,孩子只停留在「知道去哪裡查資料」。
2. 每次都要查的話,孩子得先處理搜尋,再回到題目,思考過程被打斷。
3. 沒有「心裡的正確答案」作比較,AI如果算錯也不容易發現。
我也在國外的文章看到某個開發者說將思考外包給 LLM,他是在用短期的便利換取長期的精通。他說:「我們並不是因為 AI 成為了 10 倍的開發者——我們變成了對 AI 依賴 10 倍。」他說:「每次我們讓 AI 解決本來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時,我們都是在用長期的理解換取短期的生產力。」
的確隨著科技演進,某些能力正在變的不重要。就像現在的孩子普遍寫字都沒有這麼好看了,因為我們親手提筆(關公都點頭,有料?)的機會越來越少,大家都不覺得寫字這項能力需要精進。
但關鍵在於我們要區分哪些能力或是任務是可以委託給AI,哪些需要我們自己來?就像我們依賴Google導航到達目的地是一回事,但因為只靠Google導航導致開到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在哪,只能打119求救又是另外一回事。
我相信AI 終究能加速人類的進步。只是AI的能力邊界不是一條平滑的直線,而是鋸齒狀。有的地方很好用,有的地方還不適合交給它。我覺得在教育階段應鼓勵孩子把AI當成思考夥伴,而非依賴(crutch),所以在跟孩子一起使用AI前要先跟孩子討論:
1. 什麼東西必須自己先學、先記?
2. 什麼任務可以放心交給AI?
3. 怎麼合作,才能結合人類跟AI的優點幫助自己成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