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軟日前發表的論文《生成式AI對批判性思考的影響》指出:自信較低的人,越容易接受AI的答案;越對自己專業有信心的人,則越能批判性地使用AI。這意味著AI並不是每個人都能「正確使用」的工具,它反而可能放大人類的差異。
另一篇來自SBS Swiss Business School的研究,則在英國針對不同年齡與教育背景的666位參與者,探討AI使用頻率、批判性思考能力與大腦外包(認知卸載cognitive offloading)的關係。研究發現,AI使用越頻繁的人,批判性思考能力反而越低。尤其是年輕人,越容易仰賴AI,也越難培養出辨別真偽與深入思考的能力。結果就像一個負向循環:越依賴AI,越缺乏批判力;越缺乏批判力,就越依賴AI。
人類大腦在學習新知識時,會透過神經元之間建立連結。這些連結越強越密,記憶才會越穩固,未來才能靈活地使用它們。如果我們只是把答案交給AI產生,自己不去思考、不去使用這些知識,那麼大腦便會逐漸將這些資訊清除,就像我們小時候背過的英文單字,現在大多早已遺忘。
有人可能會說:「那讓AI記得知識,人類只要專心思考就好。」但事實是沒有累積足夠的陳述性知識,我們根本無法深度思考或解決問題。
高階思維能力(像是分析、判斷、創造),本質上就是知識之上的組合與延伸。當學生把「獲得答案」的工作交給AI,大腦不再累積足夠的知識,也就失去了發展思考能力與問題解決直覺的可能。看似縮短了學習的歷程,但這段歷程重要的不是你得到了什麼,而是擬為了得到這些所付出的努力。如果學生從小就仰賴AI得到答案,那麼他們的大腦,可能從一開始就放棄了成長的機會。
我並不是要否定AI在學習上的價值,甚至我自己也在小學教孩子使用AI,而是必須更小心地使用它。
本篇文章發想、草稿及編輯皆由真人自己來,但在過程中ChatGPT協助提供想法及修改建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