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不會也擔心過「光是 ChatGPT 或Gemini推出的新功能,我就學不完了,我要怎麼跟上這波AI浪潮?」 我也只是個不具科技相關背景的小學老師,在這過程中我深深感受到與頂尖人士的差距,跟大家分享自己面對 AI 浪潮時的心得?
1.不要追求「最新奇」,而是「最實用」
•你在工作或生活中最常需要 AI 協作的場景是什麼?
•哪個 AI 工具可以真正幫助你在這個場景下完成任務?
舉例來說,最近很熱門的「DeepSeek」或其他數位工具,我都會先拿來測試我在教學上的常用情境,看看它是否能有效提升我的教學效率,而不是因為它很熱門或是分數很高所以使用。
2.別追「最新」,而要看「可信任」的資訊
在資訊洪流中,每天都會有 爆炸多的AI 新聞,但我們不見得有餘裕去追蹤全部。 我的作法是只鎖定少數幾個值得信任(我相信他們的專業跟品味)的來源,例如:
• 固定收聽好的 Podcast(如 VK 科技閱讀時間 或 塞掐SideChat)。
• 追蹤臉書上的優質創作者(如 蕭上農)。
透過這些篩選,我可以獲得相對完整且有品質的資訊,而不必被鋪天蓋地的新工具消息追著跑。
3.整合到既有的工作流程
最關鍵的是「做」,而不是「看」。很多 AI 工具看起來很新很炫,但如果無法融入你原有的工作流程,就算再好用也只是擺設。
•每週至少花半個小時,實際將某個 AI 工具嘗試運用在你日常的工作上,測試它是否真的能讓任務更順暢、更有效率。
像我自己嘗試過用 Canva 與 Gamma 製作簡報,但最後仍使用 Google Slides,因為我需要透過「手動製作簡報」的過程來梳理思路。如果讓 AI 過度代勞,反而會失去思考架構跟表達自己核心概念的機會。
4.專精一個工具解決 80% 的問題
學了太多工具反而容易淪為「樣樣通、樣樣鬆」。
•先確定哪一個工具能為你解決絕大部分的需求,再深入研究它的特性與功能,發掘它在你工作或教學場景中的最佳應用方式。
就像ChatGPT、Consensus跟Perplexity都能連上網路整理資料後回答問題,但對於我想快速理解某個領域最新進展的需求來說,Gemini 的 Deep Research 功能反而更適合我。我就會使用 Deep Research,讓它快速幫我整理國內外資訊,並翻譯成中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