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eragency

 #讀書心得

如果有一天,Google 將我們在 Google 搜尋、YouTube 甚至是 Chrome 瀏覽器上的每一個動作——每個輸入的關鍵字、每支看過或沒興趣的影片——都完整保存在系統,並進一步給 AI 進行訓練與分析,會發生什麼事呢?
不少人或許會把這種行為視為「榨取」,認為自己只是在被大公司收集數據。但如果換個角度,把這個過程看作是一種「互利共生」呢?這樣的概念,正是 Reid Hoffman 在他的新書《Superagency》中所提到的「私有公地(private commons)」的概念。
在傳統經濟學中,我們常聽到「公地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例如公園、廣場、圖書館等公共資源,若不善加管理,就可能被過度消耗或破壞。Hoffman 所謂的「私有公地」,則將此概念延伸到現代數位平台上,例如 Google 地圖。Google 地圖是 Google 提供的服務,但之所以能如此強大,除了Google建立完整的地圖及系統外,也是仰賴全球無數使用者每天貢獻地點資訊、評論與使用習慣,讓整體數據越來越豐富。我們並不用直接付費,就能享受更準確的地圖資訊。
如果這些「私有公地」所產生的大量資料,在合法、合理的情況下,能夠被原數據擁有者取回並再次運用,甚至在去識別化之後,形成一種公共財,進而聚合並以新穎的方式應用於教育、醫療或城市規劃等領域,又會產生什麼影響?
例如,當 AI 可以從這些數據中進行分析與預測,我們可能開啟全新的使用方式。想像一下,你可以對 AI 說:「我記得三個月前寫過一篇關於 AI 輔助小學生寫程式的文章,請幫我找出來。」甚至補充:「參考我臉書好友近三個月分享的 AI coding 內容,再替這篇文章提出至少 1000 字的修改建議。」AI 不只會把內容挖出來,還能整合好友的觀點與最新趨勢,提供更貼合需求的建議。
再往下細想,如果我們的手機+大型語言模型(LLM)能成為所有服務的「中間層」,會不會帶來更大的生活轉變?AI 可以透過鏡頭判斷我們所在的位置,即時翻譯外文,甚至給出穿搭建議;也可以根據我們過去去過的餐廳,判斷我們是想做日式或印度式咖哩,從成千上萬的 YouTube 教學影片中,挑出最符合我們程度的影片,並一步步教我們如何下廚。而這些功能不只是提高了效率,或許更預示著工作與學習模式的變革。
或許台灣不必執著於大語言模型軍備競賽,而應該思考如何進行制度與系統的創新,讓所有人都能與 AI 一同成長。我們能否制定合適的法規和基礎設施,讓重要的數據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公開使用,為社會帶來新形態的學習、工作與創業模式?這才是未來值得我們投入的方向。

沒有留言:

AI素養進階工作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