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贊成將生成式AI整合進教學,但是如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如果我們把生成式AI放在一端,教學放在另外一端,我們缺少的應該是中間人類與AI協作如何發揮雙方的優勢,找出具體落地應用的方法。
在生成式AI這邊,根據Google的報告,目前的GenAI並不是為了教育的目的最佳化,而是被訓練為”有幫助”(the gen AI models that power most of the latest EdTech systems are not explicitly optimised for pedagogy. Instead, models are trained to be “helpful”)。目前GenAI在教育的應用上還難以將教學直覺轉換為對GenAI的Prompt、缺少良好應用在教學上的評估方法還有最難的是如何定義好的教學法?
在如何整合方面,我們要怎麼定義”學習”?如果我們把學習定義成”能夠從長期記憶提取出來”的話,那麼什麼時候要應用生成式AI就要在想想哪些是關鍵能力是就算AI作的比人類好,我們還是要學生學會的?Ethan Mollick在Co-intelligence一書中有提到”我們將找出實際共識,讓AI融入學習過程,同時不影響關鍵技能的培養。正如計算機不能取代數學學習一樣,AI也不能取代寫作和批判性思考的學習”。
以我觀察我們學生為例,學生使用AI會分成3個層次,分別是使用AI節省時間、覺得AI不能代替他考試所以不想學AI還有把AI當成家教老師。我當然希望孩子都是把AI當成家教老師,而非作業外包機器人。但是要如何具體落實,我真的也沒有好的答案。而且根據UNESCO跟OECD的報告至少個人化的學習跟課堂流動的改變(教師-AI-學生)應該會是我們會遇到的未來,但是我們準備好了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