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們常見的
Bloom的分類法,是以類似金字塔的階層從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及創造。我們會很自然的花很多時間在較低層次的記憶及理解上(誰叫這些是基礎,沒辦法跳過)我們要花很多心力確認學生的理解程度以及真的記得多少。但困難的評價及創造往往很難在課堂中教學。
但如果我們將Bloom的分類法重新繪製為菱形,意指我們要將大多數的時間放在教學生應用及分析上的話?那麼教學應該怎麼變化?生成式AI可以怎麼跟教學整合幫助師生做到應用及分析?
試想如果在可見的未來,AI可以透過個人化的學習幫助學生掌握該有的知識,老師可以根據學生的程度設計真實情境的小組任務,這樣的學校難道不會很好玩嗎?
資料來源:The Mastery Learning Handbook: A Competency-Based Approach to Student Achievemen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