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教育科技辦公室 AI與教學的未來

 雖然這份美國教育部教育科技辦公室的報告<<AI與教學的未來>>是在2023 5月提出的,但是可以從網站的資料梳理出其實部分資料是從去年4月就開始陸續召開會議討論寫下的,所以可以隱約感覺得出跟目前AIGC的方向有點不一樣。但是報告中關於K-12教學的建議跟美國已經做的研究倒是很值得一讀。 這份報告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 1. 我們對於一個理想且可實現的教育系統的共同願景是什麼?這個系統可以利用自動化並同時保護和凸顯人類的自主性? 2. 我們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準備好必要的指南和安全保障,並且有令人信服的正面影響的證據,以便我們可以在倫理和公平的前提下廣泛實施這個願景? 提出的建議: 1.Emphasize Humans in the Loop 2.Align AI Models to a Shared Vision for Education 3.Design Using Modern Learning Principles 4.Prioritize Strengthening Trust 5.Inform and Involve Educators 6.Focus R&D on Addressing Context and Enhancing Trust and Safety 7.Develop Education-Specific Guidelines and Guardrails 我的摘要如下: 1.強調以人為中心: 不是要取代教師,反而是要確立教師作為教學者和教學決策者的角色,同時強調教師在何時使用AI的判斷及責任。 2.將人工智能模型與教育願景相契合: 任何關於AI(或任何新興科技)的討論都應該以學生的教學需求作為核心,並以如何評估有效程度作為結論 3.運用現代學習原則進行設計: 過去十年在教育科技中的適應性(adaptivity)依據了許多原則,例如如何安排學習的順序以及如何給予學生回饋。然而,根本的理念往往是基於學生的缺陷。系統關注的是學生的問題,並選擇能夠解決這些弱點的的學習資源。未來,我們必須善用AI的能力來感知和發展學習者的優勢,與合作和社會學習原則相結合,並尊重學生的整體能力,不僅僅是認知能力。 4.優先加強信任: 只有當我們信任這項科技時,它才能幫助我們實現教育目標 5.告知教育工作者並讓其參與: 讓教育者參與設計、開發、測試、改進、採用和管理AI技術過程的每一步,並讓他們參與其中。如果教師在設計過程中沒有全面參與,那麼基於AI的教學助理可能只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而無法提供幫助 6.將研發重點放在解決脈絡(context)和增強信任和安全性: 研究應該聚焦在AI技術如何適應脈絡context(學習者的多樣性、教學方法的可變性、教育環境的差異)的研究對於回答“AI在教育中的具體應用是否有效?如果有效,為誰服務”這一問題至關重要。 7.制定教育專屬的指引和規範: 呼籲所有教育系統中的相關者應該參與制定一套指引及護欄(對現有法規的加強或要求),以便我們能實現安全有效的AI教育。 #AI與教育整合的未來更像電動自行車 #而不是掃地機器人 #在電動自行車上人類有主導權 #人類的努力通過AI的協助而增強

雖然這份美國教育部教育科技辦公室的報告<<AI與教學的未來>>是在2023 5月提出的,但是可以從網站的資料梳理出其實部分資料是從去年4月就開始陸續召開會議討論寫下的,所以可以隱約感覺得出跟目前AIGC的方向有點不一樣。但是報告中關於K-12教學的建議跟美國已經做的研究倒是很值得一讀。

這份報告試著回答這兩個問題
1. 我們對於一個理想且可實現的教育系統的共同願景是什麼?這個系統可以利用自動化並同時保護和凸顯人類的自主性?

2. 我們需要多久的時間才能準備好必要的指南和安全保障,並且有令人信服的正面影響的證據,以便我們可以在倫理和公平的前提下廣泛實施這個願景?

提出的建議:
1.Emphasize Humans in the Loop
2.Align AI Models to a Shared Vision for Education
3.Design Using Modern Learning Principles
4.Prioritize Strengthening Trust
5.Inform and Involve Educators
6.Focus R&D on Addressing Context and Enhancing Trust and Safety
7.Develop Education-Specific Guidelines and Guardrails

我的摘要如下:
1.強調以人為中心:
不是要取代教師,反而是要確立教師作為教學者和教學決策者的角色,同時強調教師在何時使用AI的判斷及責任。

2.將人工智能模型與教育願景相契合:
任何關於AI(或任何新興科技)的討論都應該以學生的教學需求作為核心,並以如何評估有效程度作為結論

3.運用現代學習原則進行設計:
過去十年在教育科技中的適應性(adaptivity)依據了許多原則,例如如何安排學習的順序以及如何給予學生回饋。然而,根本的理念往往是基於學生的缺陷。系統關注的是學生的問題,並選擇能夠解決這些弱點的的學習資源。未來,我們必須善用AI的能力來感知和發展學習者的優勢,與合作和社會學習原則相結合,並尊重學生的整體能力,不僅僅是認知能力。

4.優先加強信任:
只有當我們信任這項科技時,它才能幫助我們實現教育目標

5.告知教育工作者並讓其參與:
讓教育者參與設計、開發、測試、改進、採用和管理AI技術過程的每一步,並讓他們參與其中。如果教師在設計過程中沒有全面參與,那麼基於AI的教學助理可能只會增加教師的工作量而無法提供幫助

6.將研發重點放在解決脈絡(context)和增強信任和安全性:
研究應該聚焦在AI技術如何適應脈絡context(學習者的多樣性、教學方法的可變性、教育環境的差異)的研究對於回答“AI在教育中的具體應用是否有效?如果有效,為誰服務”這一問題至關重要。

7.制定教育專屬的指引和規範:
呼籲所有教育系統中的相關者應該參與制定一套指引及護欄(對現有法規的加強或要求),以便我們能實現安全有效的AI教育。

#AI與教育整合的未來更像電動自行車
#而不是掃地機器人
#在電動自行車上人類有主導權
#人類的努力通過AI的協助而增強

沒有留言:

AI素養進階工作坊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