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如何用ChatGPT生成優質教案

  可能很多老師一開始對於ChatGPT的功能感到很神奇,但是驚訝過後又好像沒那麼生成的教案並不如想像中有用? 好的問題才會有好的答案,而好的問題來自於 提問者對領域的熟悉度+好的prompt Prompt 被戲稱魔法中的咒語,像是"去去武器走"。換句話說就是你要ChatGPT回答什麼所輸入的文字提示。 那什麼是好的prompt? 以這個教案為例,我的方式如下 1.先根據課綱或因材網的節點找出教案的主題 2.設定角色後,請ChatGPT設計5個根據主題設計與生活連結的essential question 3.在從其中挑1個,請ChatGPT設計5種讓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 4.調整ChatGPT的答案符合孩子的程度後,請ChatGPT產生讓學生理解的教學 5.請ChatGPT依照這個教學活動產生符合某個標準或包含哪些教學階段的教案 6.還可以讓ChatGPT針對講不清楚的地方做更進一步的舉例 以下是一個包含學生製作研究報告和影片的 5E 課程計畫: I. 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Engage) 教師分享一些與人體骨骼相關的照片或影片,引起學生的興趣。 問學生一些與人體骨骼相關的問題,例如:我們為什麼需要骨骼?我們的骨骼有多少種?等等。 教師提供一些相關的資源,例如:教科書、圖片、模型、網站等等。 II. 探索知識(Explore) 學生閱讀教科書或相關的文章,瞭解人體骨骼的基礎知識。 學生觀察教師提供的骨骼模型或圖片,瞭解不同骨骼的名稱、位置、形狀等等。 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享他們的理解和發現。 III. 解釋知識(Explain) 教師給予學生更深入的解釋,例如:不同骨骼的功能、骨骼的構造、骨骼的成長和發展等等。 教師示範如何使用X光影像觀察骨骼,讓學生更瞭解人體骨骼的結構。 學生觀察骨骼模型或圖片,學習如何辨認不同骨骼,並做筆記以記錄所學。 IV. 拓展知識(Elaborate) 學生進行研究,選擇一個骨骼或骨骼系統進行深入瞭解,並製作研究報告和影片。 學生可以選擇使用不同的方式呈現,例如:繪畫、手工製作、3D列印等等,以展現他們的創意。 學生分享他們的研究報告和影片,讓其他同學瞭解更多關於人體骨骼的知識。 V. 評估學習成果(Evaluate): 學生繳交自己的研究報告和影片,老師依據評估表格進行評分。 學生進行口頭報告,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並
最近的文章

年過40如何通過英檢中高級

  自從我通過CEFR聽讀說寫B2(相當於全民英檢中高級)之後,很多老師都來問我:我到底是怎麼準備的?以及我的英文基礎是不是很好? 坦白說,我的英文應該只能算普通(甚至偏爛)。我大概從高中畢業後就沒在認真讀過英文。加上我又不想花那麼長的時間去補習,那我是如何自修通過英文檢定中高級呢?我會從設定心態到定標->擇策->監評->調節的方式來說明 mindset 心態: 認清自己: 年紀大的優勢:我們吃的鹽比年輕人走過的路還多,所以我們更清楚我們可以的侷限在哪?也更知道如何善用時間去學習,會掌握好每個零碎時間,如何找到合適的資源幫助自己學習。 不怕犯錯:剛開始在家裡練口說的時候,我都會對著我老婆用英文說今天發生的事。我老婆都會虧我說到底再講哪一國話她怎麼都聽不懂,我也不管她到底聽不聽的懂,反正我就是多說,如果不嘗試的話,永遠不知道自己講的對不對。也會盡量把握使用英文的機會參加各式各樣的研習,盡量跟其他老師講英文,讓他們幫助我講的更好。 過去的努力不會白費:我們從小到大花了多少時間在學英文這些成果都累積在我們的腦中,更別說我們在聽歌、追劇跟看電影的時候無形中輸入的都是英語,只是我們沒有把這些記憶用起來而已。當我們要再次認真學習英語的時候,這些記憶都會成為我們的助力。 有效努力: 時間≄成功: 根據一萬小時定律,並不是你花的時間夠久就學的會某項技能,重要的是要拆解你還沒學會的技能,練習還不擅長的技能,一口一口慢慢學會。重點就是要練自己還沒學會的不要盲目的一直背單字或是只練發音。要根據學習資源練習還沒學會的。 相信自己一定做的到 學好英文真的很難,但是考過英檢真的沒有大家想像中的難。何況一次考不過就在考第二次而已,我都鼓勵自己,只要一次運氣好就過關了。更何況英語是一門技能就像游泳或騎車,要學會英語跟人的智力無關,只是我們有沒有機會或環境去學好而已。 確定目標: 認清自己為什麼要考: 坦白說年過40,人生都過了一半了,我們生活中還有一堆事情等著我們例如照顧長輩、陪伴孩子和專心工作等等。但有時想一想留給自己的時間還有多少?我只是想跟大家分享我們的人生曾經有過許多準備時間的目標跟夢想,但生活中總是有更多障礙像是有工作等著我去完成,有些事情等著我去解決,總是沒有自己的時間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不過我們生活中真的沒有一些遺憾嗎?總想做出一些事情來證明自己的價值,難道沒有想過把

近五年讀到最棒的書 The New Classroom Instuction that works

  這本書可說是我近年看過關於學習科學最好的書。這本書把近年關於認知科學與如何提升教學成效的做法連接起來,以往的書大都是解說觀念,對於如何透過這些認知科學提升教學成效大都是散落在文章中。這是我唯一看過把理論跟具體教學情境與策略說的最清楚的一本書, 不管是雙語的多模態、補救教學的策略、數位平台的及時回饋,都有詳實的數據分析以及理論說明這個策略好在哪?怎麼用?什麼時候用?以及具體的範例。 而且這本書的教學策略都是以證據為本,實證有效的做法。我不是要否定以前的教學策略不好,就像醫生會隨著新的研究用新的技術或是處方來改善病患的病情,我們老師也可以運用最新的研究結果提升教學成效。而且本書提到的14種教學策略其實很多我們都已經實際在教學中運用,只是我們沒有特別注意而已。

雙語學分的感想

  東華雙語學分班第三階段於今天結束,申請加註雙語專長的申請表也於今天送出,這段雙語學分的旅程也在今天告一段落。 連續三天的第三階是我對雙語學分最期待的部分,有別於前兩階段的理論,第三階段的實體試教就是要看大家如何實踐雙語教學,所以很期待可以看到各方高手各展所學一起激盪出更棒的教學設計。 果不其然,在陳佩雯主任及李秉諺主任的回饋下,我們放下我執,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學。讓自己的教學慢慢的更以學生為中心,老師不是主導者而是促進者、更探究一點,圍繞核心問題引發孩子思考、更促進學生學習,讓孩子享受我們精心設計的教學活動,而非只是等答案。在語言的部分我們也不斷幫助學生搭好鷹架,反覆使用我們的目標語言,希望孩子可以自然而然的課堂中使用英語交流。我們也不斷的從彼此的試教中吸取靈感放到自己的教學中,可以說我們幾乎都跟第一天的教學設計有很大的不同,每天都給彼此驚喜。 或許大家也看到數位跟雙語教學的潛力,我們同組的10位老師中,就有7位將數位工具放到自己的教學中作為學生自學、測驗或討論的工具。也期待數位*雙語可以幫助孩子學的更好。 謝謝北成的好戰友 鄭炎煒 老師、雅玲老師跟文惠老師,我們幾乎都在同一組一起奮戰到最後。 謝謝中山一起修雙語學分的各位老師,在 沈秀樺 主任的號召及率先報名之下,我們學校一共有6位老師完成雙語學分。

什麼是好的雙語教學設計?

  對我而言,談到好的雙語或數位教學之前,必須先是好的素養教學。 在教學設計的時候,老師必須清楚自己的教學目標跟自己孩子的程度,並且提供不同的鷹架以及明確的成功標準以幫助孩子達到學習目標。並且在設計教學流程的時候必須是環環相扣層層堆疊。 在教學的時候,學習任務必須清楚明確,幫助孩子專注在任務上。老師要幫助孩子連結抽象概念與現實情境並且提供孩子驗證知識的機會。 在確認達到學科目標之後,好的雙語課程應該是老師要使用比學生會的難一點點的英文,並且清楚明確的反覆使用希望學生使用的單子及句型,鼓勵孩子在課堂中使用任何他會的方式表達想法,但不要急著糾正孩子的文法或單字錯誤。 談到數位教學,並不是使用數位工具就是好的數位教學,而是使用這個工具能不能幫助教師教學或是學生學習得更好。不用為了數位而數位,而是老師覺得這個工具很適合放在我的教學脈絡或是使用這個工具不僅可以讓孩子在課堂上學習還可以發展孩子學習如何學習的能力等。 最後我想說一堂好的課不是老師講得多好,而是學生在上課期間專注在任務上,享受跟老師互動的過程,在師生共同的努力之下,一起幫助彼此成為更好的學習者,一起享受這堂課。

How teaching happens

  最近在看 How Teaching Happens時,書中提到TPACK franework強調學科(content)、教學(pedagogy)及科技(technology)的知識應該被放在一起思考,我們應依照教學的內容選擇合適的科技而非反過來以科技為主。 有趣的是在雙語這邊,在台灣雙語教學資源書 全球在地化課程設計與教學實踐中一書中,也有提出類似的概念。也就是雙語教師應具備的雙語學科教學知識(BE PCK)應整合教學、學科及學科語言的知識。 但以我自己而言,在自己的教學設計上偶爾也都會為了太偏重科技或是雙語的整合而忽略了原本的學科知識或是教學知識。總而言之就是不能為了科技而科技也不能為了雙語而雙語,還是要以學生的學習成效為主不能偏廢。

不一樣的自然課

  這週的自然課有點不一樣 我想讓孩子試試看,在提供孩子問題及部分的知識後,學生是否可以理解問題後,設計實驗步驟驗證自己的想法? 先讓孩子事先看因材網的影片並做筆記讓孩子對什麼是摩擦力有基本的認識後,在課堂上先請小組思考如果我們要比較不同紙類的摩擦力我們要怎麼試驗?準備好的組就先來跟我討論要怎麼做實驗,我覺得實驗設計沒什麼問題就可以自己選擇需要的材料來開始試驗。接下來等實驗告一個段落之後就是各組製作自己的實驗報告分享自己的成果。在其他組報告的時候,每個同學要寫下覺得別人做的好的地方。 沒想到孩子的表現比我想像的更棒。 孩子之間的討論跟齊心解決問題的熱情讓我有點嚇到。幾乎沒有孩子發呆,就算我沒有事先分配每個人的任務,但是每個人都試著再幫助小組解決問題。 更有趣的是孩子使用科技互動的方式比我想像的厲害,一開始我原本只想先讓孩子使用紙本記錄就好,孩子反而主動跟我說他們要用google slides報告,甚至還會拍照註記畫面跟airserver無線投影。甚至還有小朋友把chromebook當成實驗器材以固定瓦楞板的高度跟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