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小六年級資訊課程規劃
這學期的資訊課程架構終於比較完整了。我想教的不僅僅是Vibe Coding,更希望在讓孩子透過 AI 工具撰寫程式的過程中,同時培養他們的 AI 素養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之前我曾把AI輔助撰寫程式比喻為爵士即興(Vibe Coding)及撰寫樂譜(PRD),而在真正的爵士樂中,即興是需要對基本和弦有深刻理解後才能巧妙運用。而在這個課程中,真正的「基本和弦」不是程式能力,而是 AI 素養與運用思考框架解決問題的能力。
就像爵士樂手需要理解和弦進行,學生需要學會如何定義問題及運用AI解決問題的能力。 因此整體流程會比以往更繁瑣一些,預計需要約 20 節課來完整實施。因為我不只希望孩子學會「如何用 AI 工具寫程式」,更希望他們能在運用 AI 的過程中,理解什麼時候該用 AI、什麼時候不能用 AI,如何清楚描述問題,如何評估 AI 的輸出內容,並確保自己與 AI 的互動是負責而且透明的。
為了達成這個目標,我選擇導入設計思考的雙鑽石架構來規劃整體教學,期待孩子最後可以設計一個最受中山孩子歡迎的小遊戲。
一、Vibe Coding:快速產出經點遊戲原型
在課程一開始,我會讓孩子用「Vibe Coding」的方式,用最口語化的 Vibe Coding 快速做出一個最簡單、能動的作品,可能是貪吃蛇、賽車、井字遊戲或是俄羅斯方塊等。這個階段的目的,就是讓他們先感受到什麼叫做好玩的遊戲,比較彼此的prompt跟作品。
二、同理階段:理解需求與使用者
接下來,我會引導學生進入設計思考的「同理」階段。他們需要透過 Google 或 AI 去搜尋、比對資料,找出更多的範本,並彼此訪談。由於同學本身就是彼此的使用者,他們要討論:一個「好玩」的遊戲需要哪些要素?什麼設計最能吸引人? (我很期待看到孩子們如何定義「好玩」,以及他們會從彼此身上發現什麼需求。)
三、定義階段:聚焦真正需求
在大量蒐集與討論後,學生會進入「定義」階段。他們需要將前面收集到的想法整理、排序,聚焦於受眾最關心的需求。這時候,他們必須學會放棄一些不必要的元素,專注於能真正創造價值的部分。 這個「斷捨離」的過程可能是最困難的部分之一,我猜孩子們會很捨不得放掉自己喜歡的功能。這也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理解「少即是多」的設計哲學。
四、發想階段:盡情創造與批判
當目標清楚後,學生就能開始發想各種大膽的點子。他們可以拼命生成、參考案例,並進行彼此交流與討論。什麼叫好的遊戲?哪些創意只對自己有吸引力?哪些創意能打動所有人?
五、打造原型:根據PRD打造原型
這一步,學生需要寫下他們的 PRD。我會提供簡化的模板的方式來引導他們思考。內容包括:作品要解決的問題、需要的功能與技術、受眾是誰、流程大概會是什麼。這是一個讓他們將發散的想法收斂為具體計畫的過程。 當 PRD 完成後,才會引導學生正式運用 AI 來打造第一個原型。
這個課程設計還在持續設計改變中,許多環節需要實際執行後才能知道效果如何,就像我還沒想清楚要讓孩子什麼階段可以用AI,我甚至只有讓孩子在寫程式的時候才能用AI,其他同理、定義跟原型都不行,因為我有點擔心學生在不熟悉的領域很容易會被AI帶著走而失去自己找出答案的成就感。但這個Timing我也還在拿捏,我想會因應每般的狀況不同,視情況中斷教學跟孩子討論為什麼要用 AI?如果不用 AI,我們可以怎麼做?這種即時互動的反思,或許比事先設定的規則更有趣。
但我相信每一次的課程都是動人的即興合奏,期待我跟孩子彼此激盪出的火花。
但我承認還有很多東西想不清楚,歡迎大家提問或補充想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