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ibe Coding最早是由Andrej Karpathy於2025年2月首次提出。他將這種新的寫程式方式稱為“vibe coding”,形容為「全然沉浸在氛圍中,擁抱指數級成長,彷彿忘了程式碼的存在」
而近期我跟汐止國小曾靜瑜老師也用v0作為開發生成工具,搭配 Next.js 和 Tailwind CSS,並串接 OpenAI 的 API。 嘗試出以下兩種開發法:
方法一:邊做邊想
當一個新的想法浮現,我可能連具體要做什麼都還沒想清楚。我連網站具體需求?功能規格?我或許只能語焉不詳地說出「左邊大概放這個,右邊那個,API 回應大概是...」,更多時候我只能憑著一股「現代一點」、「簡潔一點」的氛圍(Vibe)感來博杯祈禱這次AI生成的東西是我想要的。
這種方式的優點在於極度的自由與即時性。你可以隨心所欲地邊想邊改,讓設計與功能在不斷的互動中不斷演進。然而它的缺點也顯而易見:效率極低。 為了達到心中那股說不清處的「Vibe」,第一版的網站就更迭了50幾版才上線。
方法二:想清楚在做
我先利用如 o3 等推理模型討論出明確具體的規格與需求。 接下來在請03根據討論結果,將其轉換成詳細的產品需求文件(PRD),或依據軟體特性轉化為更精確的提問 Prompt。
AI不僅能幫我生成程式碼,還能協助我將模糊的需求拆解、梳理,甚至連 API 的 System Prompt、測試案例等一堆在前一版我沒想到的細節都為我考慮周全。而過去需要改五十幾版的專案,現在只迭代了六次就順利完成!
#品味是VibeCoding中最為關鍵的能力
品味不僅僅是個人喜好,它更是一種對美好事物的辨識與選擇能力。它源於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對自己所喜歡事物的深度理解。當你能明確說明「我喜歡這個,因為它的簡潔、因為它的流暢」,你的品味就開始萌芽。嘗試的越多,涉獵的越廣,你的品味就越好、越精準。反之若缺乏對事物的探索與洞察,便容易被平庸所滿足。
而在 Vibe Coding 的情境下,品味在於如何將個人想像力轉化為 AI 可理解的指令,並在 AI 的能力範圍內,將作品實現到極致。
#實作心得
-逐步迭代: 不要奢望AI能一次性完成所有功能,AI不是許願池。將複雜的需求拆解成更小的、可管理的功能。我通常會從前端介面開始,先搭建骨架,然後一個功能、一個功能地逐步加上去。
-善用AI開發工具: 如果在某個環節卡關,就在最後的prompt提文要求 v0 提供「不同的方法」來解決問題。V0的選取工具可以處理樣式跟文字的問題,不用每次都重新跑一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