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是ChatGPT、Gemini、Copilot、Grok或Claude,幾乎每週都在更新,Benchmark的分數都在持續不斷增長。而AI持續進步,但核心功能的發展卻越來越相似,好比Gemini出了DeepResearch,ChatGPT跟Perplexity也都隨之跟上。就像ChatGPT有GPTs,Gemini也有Gems。
由於時間有限,我不可能摸熟所有服務的用法。加上考慮到轉移成本(Conversion Cost)不僅是我要重新熟悉新系統的用法還包含新系統要如何記住我的偏好或熟悉的風格(像是ChatGPT的記憶功能等)。其實轉移成本會相當高。所以不太可能太常切換生成式AI的系統。
因此在選擇付費AI時,我考慮的不僅是特定工具的選擇而是整個生態系,不只是Claude可能比較擅長程式跟寫作但不會上網、Grok像個不受限的天才等?就像是選擇Microsoft Word跟Google Doc時,不僅是考慮這個服務的功能,還要考慮整個工作系統的整合?你要從你最常使用的功能、這個服務是否無可替代、如何跟個人工作流整合甚至到整個學校如何使用都要一起思考。
但我目前還不會嘗試所謂的AI Wrapper(AI套皮軟體,核心技術掌握在以上大廠只是套個自己的皮而已)因為這些AI Wrapper會不會存活超過5年之外,而當孩子長大離開學校之後他們會選這些套皮軟體還是ChatGPT?
而我自己付費購買的也只有ChatGPT,除了OpenAI是AI賽道的領跑者之外,或許ChatGPT不是每個應用情境的最佳選擇,但它涵蓋我工作所需的主要功能而且穩定發展,因此成為我的主要選擇。不過最近因為Vibe Coding的需求,我還在考慮要訂閱Cursor、Claude還是V0.dev
#感謝李柏鋒鋒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