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完了 Deeplearning 的Reasoning with o1課程,o1 大語言模型不僅僅是多了推理能力,而是更貼近人類「快系統」與「慢系統」的思考方式。它不只可以嘗試各種解決策略、矯正自身錯誤,還能在我們設定明確標準後,給出相當不錯的結果。
但這也讓我思考,我們現在花大量時間探索 AI 各種應用情境,卻不知道這些經驗能否無縫銜接到下一次大幅更新?相關研究跟使用案例又如此多,我們根本沒有那麼多時間逐一驗證?
那麼身為教師,我們該怎麼使用AI?
1. 付費使用:許多最新功能(如 ChatGPT o1 模型、進階語音功能、Google Deep Research 等)通常只在付費版本上開放。若不親身體驗,可能就難以看出該功能如何應用到教學工作上。
2. 多與AI討論:與 AI 對話時,可以想像自己在和一位「看過許多書,但常常忘記你之前說過的話」的同事合作。看 AI 能如何組織你的想法、補充建議甚至激發你想出不同教學策略,而不僅是自動產生教案或批改評語。
3. 建立系統性的方法:許多人對新工具會有焦慮感,覺得「功能又更新,我怎麼追都追不上!」但我相信,教師最該做的並非一味複製貼上別人的 prompt,而是建立一套系統性的方法,讓 AI 來處理資料分析或各種重複性任務。至於教學專業或需要同理心的工作,例如與家長溝通及設計教學活動,還是需要我們自己親力親為。
有看到這篇文的朋友們,就把魔法小卡刷下去,試著訂閱一個月看看吧。試了就會知道差別在哪?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