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學中導入生成式AI

 教育部因材網在日前已經開放所有臺灣師生使用e度(類似Khanmigo以GPT-4為核心)的對話機器人的權限。而這個系統預設都是使用蘇格拉底法回答問題,所以可以比較不用擔心學生使用ai生成答案,而且老師還可以從後台看到學生跟AI對話的紀錄,相對其他生成式AI要更適合教育環境使用。

但我建議老師們在導入AI前,要先和學生討論學習的意義以及如何合理地使用生成式AI。
因為身為老師的我們難免會擔心孩子都用AI來完成作業(其實有時候我們大人也...)甚至作弊,那我們要如何避免孩子誤用AI?
就像20年前當google出來的時候,我也都是用google到的東西拼拼湊湊交給教授,而不是花時間認真思考完成報告。
回想一下當時的我們為什麼會選擇「節省時間」呢?或許我們覺得這個報告很無聊?或許我們覺得作業根本作不完?或許我們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學習?
所以在導入AI於教學的時候,我們要如何運用AI去促進學生的agency讓學習變的有意義?如何幫助學生建立知識與真實情境間的連結?
當學生問你說AI已經比我會寫作文、講英文跟算數學的時候?我們如何讓學生願意投入在學習?
特別是學習過程並不總是快樂,他可能伴隨著不舒服甚至掙扎,就像運動跟打電動一樣,要花費很多時間跟努力,才會得到預期的結果,而你在過程中其實是很享受這段努力的過程。就像我小時候玩超級瑪利歐三代一樣,我要熟記寶物跟烏龜的位置,在不斷嘗試錯誤中鍛鍊自己的技巧,就算一直失敗還是很享受這段過程。
我們如何讓孩子享受這種成長的快樂?
坦白說我也沒有答案,不過我會根據這個規範先跟孩子一起討論跟思考如何合理使用AI。

沒有留言:

Claude Code分析電腦問題